這樣的住宅設計,瞬間治愈人心!
發布時間:2017年09月12日 點擊率:
一步入客廳,一種微妙的舒適感撲面而來,是窗外的綠蔭?開闊的空間?還是整體色彩搭配?都是,卻不只是這些,細細端詳,原來譚淑靜總監巧妙地將理性與感性融合在設計中,功能跟感官平衡,為屋主一家人打造一個專屬的療愈空間。
專屬的療愈需求
每個家庭對療愈的感受與需要不同,初次與譚設計師碰面,屋主即表達希望在新家規劃一個家人凝聚的空間。
烹飪,用餐與閱讀是屋主一家四口最常從事的活動,于是,譚總監在平面圖中間橫段區域規畫了用餐以及閱讀區。不論身處家里哪一個角落,這里都是動線中心。對屋主而言,辛勤工作之余,回到家里與親人相聚,花時間在自己享受的事上,無論是閱讀,聽音樂,或是用餐,是人生一大享受。
「規劃時,我們幾乎已可以預見男主人坐在吧臺上享受窗外美景,為家人打拼之余,在生活中享受甜美果實。」譚總監回憶道。
此案另一規劃重點是,即使家人在不同的空間活動,仍可彼此看到對方,甚至可以互動;創造出區分卻不阻隔的穿透空間。 從客廳與閱讀區的落地窗望出去,映入眼簾的是藍天綠蔭,為了保留這個環境條件,除了室內隔間的穿透感,譚總監在空間規劃時,留心將室內的居住感延伸到戶外,或說把戶外綠蔭引進室內,「不阻隔」是其中一個要點。甚至包含閱讀區的燈具都仔細考量,譚總監特意挑選一個十分簡約的燈具,一則因為閱讀區照明講究功能性照度,更重要的是,考慮當屋主坐在用餐區,由中島往窗外望去,視線須不受阻隔;若是在閱讀區設置一個喧嘩的燈具,它將成為焦點,綁架視線。
功能跟感官的發揮與平衡
「這是一個客變案,業主于客變階段就已經跟我們聯系,溝通生活需求,功能架構我們很清楚,完工時落差不大。視覺上,我們運用平面上兩條空間分界線做該區的收納,特別是屋主藏書量大,有兩千本書,需要極大收納空間。每個收納需求都被清楚定義,因此空間基調是理性的。」譚總監說。
男主人從事高壓工作,女主人承擔家務。他們有兩個女兒,一個學畫畫。男主人很珍惜女兒的畫作。 「人都是有理性,較硬的一面,同時也有一個很感性,柔軟的一面。在溝通過程,我們也引發了屋主的這一個層面,所以在基本理性的空間中,我們刻意在軟裝家具上跳色,例如,客廳沙發上就有好幾種藍色,讓藍灰與空間中大地色的基調搭配。」
除了顏色,還有一些「細節里的小瘋狂」,包含柜體收邊的細節,「我們希望用不喧嘩,較安靜的方式變化。」為了讓屋主一家人回家時更放松,譚總監特別挑選偏軟性的家具,「畢竟家不是辦公室,要有功能次序,但是不能無感,」所以譚總監在客廳擺放的不是制式的大茶幾,而是四張小茶幾,屋主可以依需求彈性移動使用,讓空間更活潑。
除了功能跟感官的平衡,如何在單一空間滿足閱讀,用餐等截然不同的需要,卻維持空間的協調感,讓人心能安靜?譚總監讓閱讀區的書桌與用餐區中島有相同設計,從用餐區望去,中島與書桌成一流暢線條,引導視線延伸至窗外;再次看見空間中「區分卻不凌散」的一致與和諧餐桌吊燈則是亮面不銹鋼質材,以凸顯用餐區的個性。
與閱讀區相鄰的用餐區也是家人主要活動區域譚總監以流暢的動線串連用餐,熱煮,烹調,飲料處理不同需求較低處是用餐臺,高處則是吧臺及烘焙料理平臺。 療愈 - 所有因子的平衡總合 一個療愈,平衡,讓人身心舒適的空間是大大小小因子平衡后的結果。每一個條件都被清楚定義,讓理性與感性,功能跟感官,都被妥善照顧,達到平衡和諧。「療愈就是在抓中間PH值,我覺得這個案子是療愈平衡的極佳寫照。」譚總監對療愈下了一個清楚的注解。
穿透的隔間,創造出區分卻不阻隔的穿透空間。
中島的后方柜體有長形凹洞,特意將上下吊柜比例拉低,使它成為一個長的平面,可以成為中島的作業平臺,也可以延伸使用,放置咖啡機,面包機等小家電;甚至預留給未來使用,方便放置烘培需要的各式用具。
中島另一側是茶水區,設有水槽,將廚房的烹調與茶水功能分開。
男主人在客廳享受音樂影片時,可關閉金屬玻璃隔屏,保持視線穿透,聲音卻不影響閱讀區的家人。
屋主藏書量大,一旦收納需求增加,可以運用此區墻面,增加吊柜。
閱讀區跟主臥室中間墻面中間幾乎都是收納,主臥室的門則隱藏在柜體中。
理性空間中的瘋狂小細節。
從平面圖可以看出,空間切成三大區塊,分界線就成為該區的收納。 屋況:新成屋 坪數:51坪 居住成員:夫妻二人,女兒 主要建材:白色人造石,金屬框崁茶玻推拉門片,稻香木刷木皮,銀梨木皮,手作特殊涂料,金屬美耐板,金屬粉體烤漆,環保無毒乳膠漆。
文章轉載建E室內設計網
(該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15212443003,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