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舉博物館 | 一探千年科舉夢
發布時間:2017年08月24日 點擊率:
中國科舉博物館位于南京市秦淮區,其歷史前身是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后的江南貢院,明朝時,專門用作鄉試考場,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此次江南貢院改建成博物館后,整體面積控制約為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擴大為1萬平方米。
承襲于中國傳統建筑的規制,科舉博物館采用了中軸線對稱式布局,各個展區相對獨立,參觀者必須穿行于室外連廊才能完成游覽過程,這種布局為博物館的整體照明設計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此次照明設計需要解決如何使獨立且距離不一的各個展館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產生既有區別又有相連性的視覺效果;同時,照明設計還需要考慮到如何營造寧靜舒適、文雅莊重的光環境。
科舉博物館屬地金陵,也就多了幾分江南的柔美。一條明麗的護城河從博物館入口前方緩慢淌過,駁岸青磚,垂絲蔓柳,為整個環境啟開了詩意的序幕。入口正門,是一座恢宏的木制牌坊,繁復的雕花,華麗的色彩,無疑宣告了古代“貢院”的重要地位,凡舉孝廉,皆由此開始仕途沉浮,威嚴之氣不言而喻。
而傍晚時分,這種氣場亦并未隨著夜幕的降臨而漸弱,反倒在華燈初上之際,增添了光影的深邃。群落式的古建筑在燈光的特寫下很好的凸顯了輪廓與整體走勢,而臨近護城河的門樓、圍墻則被細膩地倒影于水面,放眼望去,自成一派秦淮獨有的流光瀲滟。
穿過入口牌坊,便進入了科舉博物館的中央景區——主館建筑以及重新修建的號舍。博物館主館十分特別,是個四方形的黑色建筑,上面密密麻麻刻滿字,像一只埋在地下未開啟的神秘“寶匣”。
考慮到中央景區較大面積的黑色運用,建筑群在晚間較為昏暗,功能照明基本缺失,更沒有什么景觀照明設計,因此,照明設計師在倡導低碳照明、以功能為主、確保照明安全性的前提下采用情境化照明手法再現千年貢院的建筑特點和文化氣息。
整體基調上,以黃、白兩色為主,將景觀效果控制在統一和諧的意境當中,而針對主館兩側的號舍,則通過MINI線條燈和LED側壁燈提供重點照明,以強化它們的序列感和矩陣規模。每間號舍內部同樣設計安裝小功率的線型燈和LED小射燈,讓每個號舍單元看上去燈火通明色彩飽滿;而另一方面,它們也與旁側的埋地燈相配合,兼顧起了過道動線的功能照明。
號舍后方是一排高聳的馬頭墻,為提升夜景照明的豐富性,照明設計師用投光燈將它們均勻打亮,既制造了不同的視覺景深,又特寫出博物館粉墻黛瓦的歷史滄桑。游人信步于此,仿佛還能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科舉博弈。
走過科舉博物館主館,游客還可以來到位于中軸線盡頭的明遠樓進行游覽。明遠樓是當年主考官登高監考的地方。如今修茸一新的明遠樓是一棟四層高的軒昂古建,站在其上,可以一覽博物館全景。
對于這個至高建筑,照明設計師特別使用多種照明燈具相互結合表達:MINI線條燈等距離的埋設在建筑飛檐內側,緊扣彩繪元素進行特寫;洗墻投光燈的暖色光線將建筑基體墻面自上而下均勻洗亮,突出了明遠樓的主角地位;至于樓梯的檐脊部分,設計師為體現飛檐的俊逸與活潑,更是借用投光燈精準投射,憑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動感和中式建筑獨有的靈韻、氣勢。
此外,明遠樓周邊的馬頭墻、建筑前方的石燈柱和臺階,照明設計師都有進行細節刻畫,通過小射燈、埋地燈和踢腳燈提供輔助照明,既保證游人行走動線的功能照明,又為該片區的景觀帶來了細膩的光影互動,從而使明遠樓作為博物館的視覺中心,在照明上得到了識別性和標志性的表達,成為博物館夜晚景觀的點睛之筆。
改建而成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一座展示科舉文化和藝術藏品的大眾博物館,又是一處匯聚現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視覺焦點。回眸它的設計展示路線,不難看出,古代文明在新興科技、藝術的運用下重新煥發著生機。合理的照明設計將博物館深厚的歷史和華采重新詮釋,充分體現了人工光照明意境化、舞臺化的情調意象。
文章摘自點亮設計平臺
(該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15212443003,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