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執行力對企業的影響
發布時間:2015年09月07日 點擊率:

(黃 添)
關于執行力,我認為企業感慨最多的是工作不到位,很多事處在得過且過狀態,可見執行力差,首先是員工個人態度問題。此現象說明,企業的管理才是本質,所以提高員工執行力迫在眉睫,讓員工知道怎樣干,如何才能干的漂亮,相反將會受到如何的處罰。由此可見,企業必須做到目標明確、方法可行、流程合理、激勵到位、考核有效。
另外,企業應將人才作為戰略性資源。首先是工資,要按價值貢獻,拉開個人之間的差距,讓優秀者享受業績的果實,讓怠慢者感受到末位淘汰的危機。你愿意奮斗,就有好的回報,不讓“雷鋒”吃虧,員工也有發展成長的機會,選拔一些敢于堅持原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習型的員工,通過后備隊的培養、篩選走上各級管理崗位。
加大前瞻性,發揮專業人才的作用,并在企業建立狼性思維,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淘汰及晉升體制并定期對員工績效進行考評。對績效好,表現突出的員工,應獲得及時的回報(物質和精神激勵)。企業要生存、發展下去,必須要落實管理措施。管理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以取得成果為目的,不論誰工作多辛苦,多艱難,沒有成果也證明不了你的工作能力,有成果對企業才會有貢獻,無功的苦勞對企業的貢獻終歸等于零,只有拿出成果你才能說話硬氣,才能勝任你的職位,帶領你的團隊,不然的話,自己想要的夢想也就無從談起。
再則,企業現在最大的就是人才和經驗的浪費,如果能讓有經驗、有技能的員工流動起來,才能夠做到流水不腐,向著共同的目標邁進,企業發展就有希望。由于崗位不同,面對來自不同的壓力、堆積如山的工作、千絲萬縷的人際關系、競爭激烈的商業競技、每位員工在具體工作的每分鐘都如同戰斗。管理者應有自己的前瞻思維、以身作則、身教大于言教,敢于亮出“向我看齊”的形象。
站在員工角度說,如果讓你的老板覺得你可有可無,那你已經站在即將離開企業的邊緣。一個不愿付出、不愿冒險的人,一事無成對老板來說,這樣的員工被淘汰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如果你希望一切都能變得更加美好就應該從改變自我開始,承擔你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責任,這個詞似乎很簡單。通俗的講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是責任。客觀的說把自己本職工作做好,讓領導滿意就是好員工;可是在企業工作中沒有責任感、沒有危機感、沒有意志力的人,時時刻刻都處于被動工作狀態,這樣的人對于企業不僅起不到推動作用,反而會以消極的狀態影響到其他同事。
近幾年來,我通過與同行高層溝通得知越來越多的同行感覺到現在是人難招、人難管、人難留,員工不夠努力工作是普遍現象,在老板的潛意識里是“你辦多少事,我給你多少錢”;在員工的潛意識里是“你給我多少錢,我做多少事”;暫且不說誰對誰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同時,這又是一個很普遍的社會現象,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員工的工作現狀有所差別。我認為企業員工消極原因如下:員工無目標、無責任、無考核;無前途、不珍惜、掙個工資、混口飯吃、有機會就跳槽;薪資考核制度不合理,不科學,干多干少一個樣;對企業失望,努力與不努力不重要。這樣的態度,執行力明顯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以上幾點是多數員工的工作狀態,當然一個人的能力很重要,可是有一樣東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也是對一個人靠譜與否的基本判斷。
同樣,作為企業高層管理者,則更應關注以下幾點:
一是多聽取合理化建議,改變舊的思維模式,不能獨斷專型,管理不清晰、政令糊涂等現象。二是有發展規劃,讓員工看到希望。三是盡量消除負面能量(包括拖欠工資等)讓員工對企業充滿期待。共同分享正能量的成果。四是讓員工在企業學到知識,技術、又掙到錢。五是讓員工有歸屬感,且建立員工關懷文化,高標準,嚴格要求員工工作做到位。
也就是說將執行力變成企業的慣性,執行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企業文化,希望企業每時每刻都有鼓舞人心、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流傳,這就是真正一個優秀團隊所具備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