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學習的新收獲 ——參加南昌市非公有制人士培訓的一點感悟
發布時間:2015年09月22日 點擊率:
黃 添

天高云淡風清日,金秋滿樹葉正紅。2015年9月6日,由南昌市委統戰部、市工信委、市工商和市社會主義學院組織的全市各民主派工商聯、僑聯、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成員中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來到四川省百年名校“西南交通大學”參加培訓,近距離的聆聽西南交通大學學術權威和實戰導師們的一次次授課。我非常高興能成為這次培訓班的一員,通過這幾天來的培訓,深刻地感到自己的差距,同時也悟出“學到老,活到老”就是必須經過長期堅持,才能得到知識與精神的雙豐收,才能更加從容自信地跟上這個與時俱進社會發展的步伐。
就此次“培訓”來說,不僅讓我充實了理論,開闊了視野,更新了思維,尤其是對企業管理又有了深層次的認知。從聽課到互動,由疑惑至探討,以及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可以說每一堂課都歷歷在目,好像就在昨天。以下是筆者參加此次培訓的幾點體會。
ppp政策解析與理論基礎
王建瓊教授是多年來從事經濟管理與金融學教育研究的著名專家,擁有多年的專業研究與實踐經驗,王教授首先從分析2015年國內外經濟形勢開始,到對ppp經營模式在國內外的應用,國內ppp模式相關政策制度,ppp模式內涵運用機制,風險管理進行剖析,還做了大量的案例詳細分析,使學員們對ppp模式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對項目融資的新常態及十大后的經濟體制有了新的見解。為此,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我知道的一家公司,前幾年所做BT模式融資的項目,正是因為此模式存在很多缺陷,在操作過程中既不明確建設方的成本控制方式,又盲目邊施工、邊設計、邊等建設方認可材料品牌及價格,以致工期嚴重失控,項目移交一拖再拖。如果當時能采用最先進的模式,也不至于是所不愿看到的失敗。所以,非常贊成王教授“傳統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已沒有優勢”之觀點,其對建設管理、項目決策、抵押、政府信用、回購等存在很大的風險,也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中國近期政治經濟形勢解讀
何云庵教授長期從事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國際關系教學和研究工作,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國家一級教學團隊、國家一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帶頭人,先后主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工作。讓學員們耳目一新的是何教授從當前國內政治形勢,宏觀經濟形勢和中國的外交形勢切入,全面分析了十八大報告中的經濟形勢及其走向,如何更好認識世界,壓根沒有“美國世紀”,克服意識形態錯覺,團結協作應對挑戰,并把鄰國之間存在的問題進行透徹的剖析,使我對國內外的形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國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必須改變舊的思維模式,讓中國贏在思維,讓“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未來的競爭不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終端消費者的競爭,誰能夠持有資源、消費者用戶,不論消費什么產品,都能夠盈利的時候,誰就可能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就能立于不敗之地。更重要的一點,我認為任何時候都不能停止學習。因為,客觀現實告訴人們,前進的路上只要稍慢一點就有可能被淘汰。為此,如何經常做足反思的功課,牢記人生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選擇可持續發展的項目,銘記與時俱進的追求是財富的源泉。
新常態下的企業家智慧與創新
高強教授是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先后承擔過20多項世行和亞行貸款項目的社會評價、經濟分析及移民安置計劃編制和外部監測評估,也曾作為世行和亞行聘請的中方專家,有著豐富的教育經驗和實踐經驗。高強教授從分析近幾年企業的發展現狀到現階段為什么錢越來越難掙?人才越來越難找?企業越來越難做?進行了形象、直觀、詳細的分析,指出了傳統行業已經陷入被動局面,低品質生活已經嚴重過時,現在必須緊跟市場跑,并將新的產業黃金三角(互聯網+、智能制造、一路一帶)加以宏觀至微觀具體剖析。與此同時,高教授對國內企業現階段所面臨的產能嚴重過剩,成本快速上升,創新嚴重不足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用大量鮮活的成敗案例加以引導說明,讓學員們在看到“成敗”的同時,必須懂得利用智慧去實現個人和企業的雙贏。
隨著短短幾天緊張有序的學習,盡管培訓結束了可仍感覺意猶未盡。此次培訓不僅使我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也加深了師生相互的友情,更留戀西南交通大學所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
難忘在這里聆聽中國一流導師的授課,難忘許多優秀學員的真摯友情。對照我所在的企業而言,感覺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快速引用世界先進理念和成功的信息還不夠。所以說,如何以新的觀念、新的思維“以智應變,以變求進”顯得尤為緊迫。明白敬畏學習鉆研、敬畏實踐檢驗是如此重要,真正將所學到的最新知識運用在具體實踐中,是我將要重點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
真誠祝愿此次“培訓”的學員們,懷著“數年商海磨一劍,百戰歸來再讀書”的豪情,去迎接未來更加嚴峻的挑戰,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社會雙重責任。
